叶军丨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正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四十年,也是国际汉语教师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的四十年。本文从培养体系、学科观念、培养标准、培养方式、培养路径等方面,回顾了国际汉语教师教育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对有关教育观念、学术思想和实践操作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反思过去,面向未来,分析了国际汉语教师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本文采用的“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内涵不同于“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在教育对象上,前者是希望成为汉语教师的人,后者是汉语学习者;在培养目标上,前者培养汉语教学能力,后者培养汉语交际能力。
1
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专门的外语教师教育的出现与语言国际化直接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国际上出现了学习汉语的需求,初期的师资问题可以通过小范围内采取临时性措施解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促成了对外汉语专业的设立,标志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作为专业和学科得以正式确立。2013 年,教育部将原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完成了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型。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国际汉语教师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教育规模的扩大
截至2013年,专业招生院校从初期的4所发展到300余所,每年的招生人数逾 15,000 名。
02 教育对象的拓展
从汉语的母语使用者(中国学生)扩大到非母语使用者(外国学生),研究生层面的本土教师培养也已达到相当规模。
03 教育层次的提升
自1986年起的学术型对外汉语方向研究生教育促进了高层次师资培养;2007 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的设立,标志着国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在国家正规的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得到确认;2018 年北京大学等 6所院校在教育博士(EDD)学校课程与教学领域被批准招收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使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完成了从本科到专业硕士,再到专业博士的完整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构。
2
综合性学科观念的形成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长期以来存在不同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汉语国际教育是否为师范专业。实际上该专业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本科阶段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培育;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侧重点则是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学习,集中塑造教学观念,培养教学技能,完成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任务;博士研究生阶段则更注重让学生形成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对汉语教育进行研究,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师。区分不同阶段的培养任务,可以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第二个问题是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就学科归属来看,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交叉是它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来看,以汉语教学为主,通过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已成为业界共识,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双语(汉语、外语)、双文化(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双能力(汉语教学、文化传播)。
3
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
从1990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到 2007 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再到 2012 版《标准》,从《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到《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评价标准的变化和考试形式的变化均反映了业界和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基本素养认识的变化。
01 关于知识与能力
从以知识为导向到以能力为导向制定标准;增加面试,强调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2 关于教学
两版《标准》克服了《办法》对“教学”这一关键能力语焉不详的缺陷,使对教学的重视真正落到实处。
03 关于文化
两版《标准》突出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三项基本能力,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4
实践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实践往往通过教学实习体现。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实习空间在近四十年不断拓展,实习走出了大学校门和国门。2015 年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教育实践是一个从观摩到实践,从见习到实习的系统工程。学生需要完成从听课、评课、说课、试讲到上岗实习的实践性学习流程”。这表明,实践不再仅仅是实习阶段的问题,实践型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在教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除了见习和实习,实践型培养还具体表现在问题导向、实训课程、案例教学和教育反思等方面。
5
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的开拓
新时期国际汉语教育呈现出教育环境多维、教学类型和对象多样、教育目标多元等特征。以此为背景,国际汉语教师队伍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不同的教育岗位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师;教师的来源趋于复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培养目标、评价标准和发展途径。
面对新时代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面对教师的身份、素质特点和职业发展路线等千差万别的需求,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应在本土化、差异化、专门化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本文摘自:叶军,国际汉语教师教育的发展轨迹,《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年第4期。
全文下载二维码
2018年第四期目录
刊物简介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外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外孔子学院工作处共同承办的学术刊物。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2096-310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385/H,季刊,16开,公开发行。
栏目简介
1.本刊特稿:邀请业内专家对国际汉语教育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专家主题论坛:每期确定一个业内主题、一个专家主持人,邀请几位专家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从各自视角深入探讨。
2.专业建设研究:对国际汉语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
3.教师培养发展:对汉语教师培养与发展的相关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国家与地区师资培训的现状与需求进行探讨与研究。
4.汉语教学研究:对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进行思考、研究与分析。同时,特别关注K-12汉语教学的状况,并对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5.学习者研究:对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可能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调研与分析。
6.学术研究新论:介绍国际汉语学术领域前沿动态,探讨业内的重点、热点问题,倡导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搭建学术对话与交流平台。
7.二语习得研究: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最新信息,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
8.汉语测评研究:研讨汉语水平测试、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等相关问题。
9.海外教学动态:及时报道海外不同国家与地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信息,对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介绍与研究。
10.汉语国际传播:报道世界各国语言学习、传播的历史与经验,对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趋势、对策等进行研究。
11.新媒体教学研究:关注新媒体技术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探讨将新媒体技术与汉语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2.教学资源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学资源进行介绍、分析和研究。
13.汉语教学漫谈:汉语教学名师漫谈教学中的感悟与反思。
14.我的汉语之路:采用访谈形式,对汉学家或在汉语学习中取得突出效果的汉语学习者进行采访,分享他们在汉语学习中的经验,以资借鉴。
15.书评/综评/综述:对国际汉语领域或二语习得领域的优秀图书及产品进行评述与分析;对业内的重大会议或相关问题进行综述与评论。
欢迎大家访问本刊网站!本刊诚邀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赐稿,非常感谢!
联系方式
本刊网址:
http://gzzy.cbpt.cnki.net/(您可以识别下方二维码进行访问。)
电子邮箱:
gjhyjy@fltrp.com
电话:
(8610)88819623(赵老师)
(8610)88819269(安老师)
往期精选
1
2
3
编辑:崔超
文字整理:张钰雪
美术编辑:张钰雪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投稿须知,下载往期文章